中韩两国自古以来一直毗邻而居,地理上的接近促使两国文化和历史交织相连。在古代中国政权相对稳定的时期,韩国多次作为我国的藩属国存在,其政治和文化深受中华文明影响。直到清朝末年,清政府逐渐失去国家主权,韩国才正式实现独立。按理说,中韩两国的文化应当紧密相连、相互渗透,但随着国际形势的复杂化及两国政治意识形态的转变,文化领域的矛盾和冲突也逐渐浮现。
实际上,中韩之间的文化冲突原因非常复杂,且与两国数千年的历史渊源密不可分。2004年,韩国电视剧《大长今》在中国掀起一阵收视热潮,创下了当时国产电视剧难以企及的高收视率。此后,韩剧在中国市场稳稳占据一席之地,成为中韩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。然而,文化交流的同时,也带来了思想上的激烈碰撞和矛盾。
根据历史记载,高句丽政权在古代一直被视为中国中原王朝制约下的少数民族政权。然而,韩国方面对这一历史事实一直持否定态度。为了反对中国的这一观点,韩国国内甚至多次组织线下游行示威活动,曾在中国驻首尔大使馆门前表达抗议。此后,为了争取所谓的“历史独立”,韩国采取了多种激化两国文化冲突的举措,例如申报“端午祭”、主张“汉字”起源于韩国等。2005年,韩国政府更是将首都名称由“汉城”改为“首尔”,此举被视为刻意切割与中国历史的联系。
展开剩余83%更令人愤慨的是,韩国为了争夺历史话语权,逐渐将文化领域的冲突扩大到社会其他层面。2008年北京奥运期间,韩国市民与在韩中国留学生爆发冲突,韩国政府并未秉持公平公正原则,而是对中国留学生采取了不合理的处理方式。此事件在国际上引发广泛关注,多个国家公开谴责韩国的不当行为。尽管如此,韩国对中国文化的“侵占”态度仍未改变。同年,韩国宣布其韩医针灸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定为国际标准,后经世卫组织核实并向中国道歉,澄清事实真相。
随着文化冲突不断加剧,韩剧作为深受民众喜爱的艺术形式,也逐渐被民族矛盾渗透。一些历史剧频繁出现对中国人的刻意丑化,尤其是在历史人物塑造上。以五部在韩国收视率较高的历史剧《医道》、《太祖王建》、《女人天下》、《大长今》和《善德女王》为例,中国角色大多被赋予明显的民族偏见色彩。这些作品不仅在表面叙事上存在问题,甚至深层结构中也体现出复杂的文化立场。
细致分析发现,韩剧中中国官员的出场频率远高于其他中国角色,多集中在中国使节与韩国君臣的交涉场景。例如,《善德女王》中描述隋朝使节访问新罗,意图购买黄漆,并以国家机密拒绝用历法交换,结果遭到新罗贵族嘲讽,最终交易失败。剧中塑造的大国与小国平等交往的画面,显然与我国《隋史》所记载的事实严重不符。史料显示,新罗王被册封为乐浪郡公,隋文帝对新罗实行朝贡制度,反映出明显的宗主属关系,而非剧中表现的平等对话。
更加荒谬的是,剧中隋使为购买黄漆一事的描写极不合理,不仅新罗贵族嘲笑其意图,隋使仍不计较,继续商谈。唐朝使节在剧中则开口借贷1000贯黄金,这相当于新罗两座矿山两年的产量,且向新罗请求借兵,结果被善德女王愤怒囚禁,唐使也不得不低声下气道歉。此类荒诞剧情在中国观众看来简直是滑稽可笑。
类似的情形也出现在《大长今》中,明朝使节被刻画为贪婪愚蠢,出使朝鲜后只关心饮食,仿佛多年未曾品尝山珍海味。剧中主角长今等人为其健康直言顶撞,却遭使节恩将仇报,呈现出明使的无赖形象。导演后来翻拍的《医道》中,明使形象依旧贪婪而干涉他国内政,反复强调朝鲜人民的善良与明朝政府的暴政。
不仅官员形象受损,剧中中国商人同样被描绘为奸诈狡猾,贪图非法利益。在《女人天下》和《太祖王建》中,中国商人通过与地方官员勾结进行走私,甚至试图在朝鲜权力体系中攀爬,企图成为“吕不韦”式人物。这些角色以不择手段追求财富为特点,言辞粗俗,彻底丑化了中国商人形象,成为主角成长道路和韩国民族独立奋斗的阻碍。
综合来看,韩剧中的中国人形象几乎无一正面,反映出韩国“文化自卑”的深层心理。他们通过扭曲历史剧中的人物设定,掩盖了古代中国作为宗主国而韩国作为藩属国的事实,试图以贬低中国的强大来衬托自身的弱小与受压制,同时营造出韩国人道德高尚的形象。这种现象与两国千年历史密不可分。
众所周知,中韩交往已逾三千年,韩国意识形态和文化的各个方面均深受中华文明影响。韩国长期作为中国的藩属国,历年定期派遣使节进贡,礼仪朝贡和实质朝贡兼备。随着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实力增强,韩国的藩属地位逐渐演变为实质性朝贡,其内政、司法乃至外交事务均须上报宗主国审批。如今这段宗藩关系在现代国际外交原则下显得颇为不公。
此外,中国强大的军事实力一直是韩国历史记忆中的阴影。中国古代多次大规模征讨高丽,给高丽文化留下深刻影响。如今韩国试图与中国抗衡,其历史影视作品中频繁弱化中国强大形象,甚至造假“民族史”,极力宣扬“韩民族优越论”,以伪造历史挑起两国民族矛盾,推行极端民族主义。
例如,《大长今》宣称中医起源于“韩医”,声称“麻药”、“针灸”、“外科手术”均由韩国人发明。这种“文化洗脑”本质上是韩国摆脱汉文化影响、克服“文化自卑”的表现。可悲的是,这种潜移默化的文化影响正在侵蚀中韩民间的相互理解。
总体而言,中韩关系大体良好,双方在经济、科技等多个领域合作频繁、交流密切。但在历史影视剧中持续歪曲和抹黑中国形象,无疑不利于两国长远合作。韩国政府将政治立场掺杂于文化和历史叙述中,激化了两国民众间的敌对情绪,实属不智之举。
参考文献
《隋史》
《中韩古代关系史论》
《中韩交流三千年》
发布于:天津市恒正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